“吴冠中精神”公众恳谈会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出自:中国美术馆 发表时间:2010/7/12 1:43:28 点击率:607
7月7日下午,来自文化界、教育界、新闻传媒界、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特邀代表及高校学生、普通观众等近二百人汇集中国美术馆七层学术报告厅,出席由我馆公共教育部组织的“吴冠中精神”公众恳谈会,畅谈吴冠中和他的精神,追念一代大师的风采。 在恳谈会上,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袁运甫、光明日报社高级编辑韩小蕙女士、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清华大学教授包林、陶然幼儿园教师王翼、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裔萼女士、北京匡时国际拍卖公司副总经理尤永、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赵力、中国地质大学退休教师叶振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邱振中等近二十人从各自的角度先后发表感言,引起在场听众的共鸣。会议既不同于专业界常见的研讨会,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追思会,而是强调公共普及性,强调公众参与性,其开放、互动、生动、亲切的形式令参会者耳目一新。 范迪安馆长在主题致辞中表示,在公共话语不断建立的时代,一个艺术家的作为和所创造的成果,已经变成一个公共文化的因素。他感受到社会各界对吴冠中的去世给与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形成了敬仰艺术大师、尊重艺术创造的很好文化氛围。他说,中国处在文化转型的时代,我们对很多的问题要做一般真理性的判定,这是为了维护我们认为应该坚持的信仰,保持一种追寻的姿态,使得我们更好地敞开思想,使思维的锋芒不断更加犀利。他把吴冠中比喻成一棵大树,一棵让我们不断有所收获的大树。袁运甫先生深情地讲述了他自己与吴冠中一起写生、深入生活的往事。他说,吴冠中作为融会中西的大画家,在生活上却毫无讲究,经常自称“布衣画家”。朱青生教授在谈到吴冠中的艺术中西结合时说,在吴先生的画上看不出他到底从哪里来。吴先生一直在追诉、追求和追问的事情,就是中国艺术往何处去。曾经留学巴黎的包林教授说,吴冠中先生那种面对所有的困难仍坚定一个人走独木桥的自我奋斗精神,让我们受益无穷。邱振中教授则强调了吴先生作为真正艺术家的“殉道者精神”和“神圣的不满”。“在吴冠中先生这里,还怀着一种对丹青的不满,同时又对自己不满。” 韩小蕙、吴冠英、王玉良等多位与吴冠中有过接触的代表也讲述了许多亲身经历或听闻的有关吴老的故事。与会者都深深的感受到吴老是个讲话做事真性情的人,对绘画有着永不衰减的热情。代表们并对于吴冠中为中国美术革新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给与了充分肯定。吴冠中的精神不只是在艺术学术上,更是在做人,做事上。尤永、赵力等代表指出,虽然吴冠中的画作在拍卖场上总以天价成交,但吴冠中向中国美术馆等无偿捐捐赠了许多作品。吴冠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他对生命的追求就像他所崇敬的鲁迅先生一样,让中华民族的脊梁更直。
|